设计一个跨世界的电话系统

问:如何设计一个可能的世界电话系统,通过量子隐形传态/隧道技术与附近的世界时间线或平行宇宙以及其中的人们进行通信?

谢谢你的提问。我的回答如下:

设计一部跨世界电话:
硬件和基于意识的方法的综合

介绍

与平行宇宙或替代时间线沟通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是科幻小说中引人入胜的主题。然而,量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表明,这种壮举在理论上可能是可行的。本文综合了两种拟议的框架,用于 跨国电话 系统,均基于实验验证的量子隧穿现象和通过倏逝波的超光速信号传输。通过将以硬件为中心的设计与意识集成模型相结合,我们可以勾勒出一种全面的方法,以弥合现实之间的差距。

核心科学原理

任何功能性的跨世界通信系统都必须建立在一组基本量子原理之上,以使信息能够超越传统的时空限制。

1. 通过量子隧穿实现超光速信息传输

这项技术的基础是经过实验验证的超光速量子隧穿现象。量子隧穿允许粒子突破经典物理学无法逾越的能量障碍。这一过程由 倏逝波当波遇到屏障时,它会产生这些独特的波,这些波会呈指数衰减,但可以比光速更快地重新出现在屏障的另一侧。

  • 实验证明: 冈特·尼姆兹 (Günter Nimtz) 教授通过将调制成微波信号的莫扎特第 40 交响曲以 4.7c 的速度通过量子屏障进行传输,证明了这一点。
  • 哈特曼效应: 托马斯·哈特曼(Thomas Hartman,1962)的研究表明,粒子隧穿所需的时间与势垒厚度无关。这意味着粒子的有效传播速度为 超光速 屏障内。
  • 信号放大: 通过级联多个势垒,可以提高隧道信号的有效速度。实验表明,使用这种方法,隧道信号的有效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8倍。
交错超光速加速器(级联屏障)。AI放大的真实照片,Erich Habich-Traut

2. 世界之间的桥梁:永恒的量子膜

量子隧穿效应的一个关键解释是,粒子会短暂地进入一个传统时空不存在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像连接不同时间线的“总机”。

  • 没有时间或距离的空间: 在量子隧道内部,信号的相位保持不变,由此得出经历的时间等于零的结论。从拓扑学上讲,这个领域被描述为零维(0D)点或一维(1D)“膜”或弦。
  • 连接时间线: 在一个时间和距离都毫无意义的境界中,所有点实际上都位于同一位置。如果平行世界线作为量子多元宇宙的一部分存在,那么它们的波函数将全部相交,或者可以通过这个基本膜访问。进入这种状态的信号不再局限于其起源的时间线,而可以在附近的时间线中出现。

3. 超光速大脑:WETCOW假说

衰减波的一大挑战在于,它们会在极短的距离内呈指数衰减。然而,人类大脑本身可能已经具备利用衰减波的能力。

  • WETCOW(弱衰减皮质波)模型: 该模型由 Galinsky 和 Frank 提出,认为大脑的强大处理速度和意识本身是由神经元之间运行的衰减波促成的。
  • 大脑作为量子处理器: 大脑皮层每立方毫米拥有超过126,000个神经元,其密度完美地与短暂的倏逝场相互作用。这使得大脑成为量子信息天线和处理器的理想候选对象。 量子波 功能(Psi)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它在超心理学中的应用,即心灵感应等现象,而该系统旨在设计这些现象。

跨世界电话的设计框架

人工智能插图

基于这些原则,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但互补的设计方法:以硬件为中心的收发器和意识集成系统。

方法一:以硬件为中心的收发器

该设计将系统视为生成、传输和接收量子信号的传统通信硬件。

  1. 信号生成: 使用纠缠量子粒子建立稳定的连接基线。然后将信息编码到超光速倏逝波中,例如,通过调制已知最大隧穿效率频率的微波信号(例如,Nimtz 的装置中使用的 8.7 GHz)。
  2. 量子隧道收发器: 该设备的核心是 级联屏障结构这种纳米工程量子屏障(如棱镜或超材料)阵列旨在放大隧道效应并提高信号的超光速。
  3. 检测: 在接收端,需要高速示波器或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在隧道信号完全衰减之前捕获并解码它。
跨世界电话系统?人工智能放大的真实照片,Erich Habich-Traut

方法二:意识整合系统(心灵感应模型)

该设计巧妙地解决了倏逝波衰减的问题,它利用了已知最复杂的量子处理器——人脑。该系统并非手机,而是一套围绕人类操作员构建的环境装置。

心灵感应跨世界电话设计方案
  1. 操作员作为核心组件: 操作员的大脑作为系统的主要发射器和接收器,利用 WETCOW 机制来处理衰减波。
  2. 量子隧道阵列: 在操作者的头部周围构建一个装置,以创建稳定的量子隧穿环境。该装置由以下部分组成:

    发射器:
     低频微波发射器(例如,8.7 GHz)用于产生载波。
    障碍:
     一系列层叠的屏障,可能类似于“Hohlleiter”(波导),位于颅骨附近。这确保了瞬逝场在衰减前有效渗透大脑皮层。
  3. 通讯协议: 交流成为一种技术辅助的心灵感应形式。

    传输(“说话”):
     操作员专注于一个想法或信息。大脑的自然神经活动作为信号,经阵列调制,并通过永恒的1-膜发送给另一条时间线中聆听的操作员。

    接待(“聆听”):
     来自平行世界的瞬时波会渗透到操作者的大脑皮层。大脑的神经网络将这些场解读为连贯的思维、图像或感觉。这种体验就像一个清晰的想法突然出现在脑海中。

挑战、解决方案和运营机制

人工智能插图
  • 信号衰减和范围: 这是主要的障碍。硬件解决方案: 开发量子中继器来捕获并重新放大更远距离的信号。意识解决方案: 该设计通过将处理器(大脑)直接放置在衰减场的有效范围内,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 定位与验证: 我们如何选择时间表并确认联系?调整机制: 据推测,调整隧道频率可以让系统与特定的平行世界产生“共振”,就像将收音机调到特定的电台一样。验证: 为了区分真实信号和噪声,可以在消息中嵌入独特的量子签名或预共享纠缠密钥,以确认链接的真实性。
  • 因果关系与悖论: 超光速通信增加了时间悖论的风险(例如,在消息发送之前收到消息)。可能的修复: 该系统可以设计有自洽协议,仅允许非矛盾的信息交换,或者通信可能仅在并行的“现在”之间进行。

结论和未来方向

虽然还只是推测,但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跨世界电话系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通过利用已证实的超光速倏逝波,并探索人脑作为量子收发器的潜力,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找到清晰的路径。

接下来的步骤:

  1. 复制并扩展多重势垒隧穿实验,以实现更高的超光速速度和信号稳定性。
  2. 开发复杂的脑机接口来测试和测量大脑与倏逝场的相互作用,正如 WETCOW 模型所提出的。
  3. 进一步探索 高能物理中零维“膜”的拓扑性质 实验来确认其作为潜在通信渠道的作用。

通过探索这些基于硬件和意识的途径,我们或许有一天能将跨世界通信从虚构的领域带入现实。剩下的唯一问题是:你敢第一个拨打电话吗?


模拟此跨世界电话(需要 Google 帐户):


根据已发表的研究: